科技支撑安徽宣城市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近年来,宣城市各级农业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以粮食大县、大片、大户为重点,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科技服务、加快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49.3万亩,预计粮食单产404.2公斤、总产141.2万吨,实现自2007年以来粮食生产面积、单产、总产连续六年增长。我市粮食生产工作也获得了省级以上部门的充分肯定,2006-2008年我市连续三年被评为 “安徽省粮食生产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先进市”,同时还涌现了一大批全国及安徽省粮食生产大户及先进个人。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农田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强化科技支撑、深化科技服务是我市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一、加速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为粮食持续增产提供了基本保障。粮食生产,种子先行,农作物品种多、乱、杂的现象,曾一度严重制约了我市粮食生产的发展。为全面提高优质品种覆盖率,筛选适合我市种植的优质高产新品种,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坚持品种引进推广与试验示范相结合,积极开展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自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试验、展示水稻新品种500多个,召开现场观摩会60多场次,与会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农民代表等5000余人次,累计筛选了75个农作物主导品种向全市进行了发布,有效地提高了优质良种覆盖率。2012年全市农作物优质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其中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及粮油棉高产创建示范片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优良品种的试验示范与推广,为挖掘品种产量潜力,促进粮食单产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大力开展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及高产创建活动,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抓手。我省先后启动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及粮油棉万亩高产创建工作,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市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全市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为重点,以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及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为重要抓手,集成技术推广和强化生产服务,辐射带动全市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建立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面积370万亩,建设部级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60个,平均单产分别达630公斤及680公斤以上,平均年增收稻谷约10万吨以上,同时辐射带动全市水稻单产稳步递增,由2007年426.0公斤增加到2011年448.3公斤,增幅5.2%。

  三、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农业科技,我市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加速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为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一是大力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五年来,全市年平均推广水稻直播、机插秧、软盘抛秧、小麦免耕直播等轻简化栽培技术面积160万亩以上,亩节本增效达120元以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2012年全市新建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13座,加速“四代一管”(代育、代耕、代插、代收和田间管理)全程机械化服务模式推广,辐射带动全市机插秧面积达40万亩以上,其中服务大户面积15万亩以上。二是大力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不仅可以解放劳动力和减轻环境污染,同时可以降低化肥使用量10-30%,提高防治效果7%以上,亩节约用工及用药成本30-35元。2012年,全市共建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化防治组织220个,其中千亩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达146个;全市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75万亩次,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总防治面积的21%。三是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而且能显著提高肥效,我市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全覆盖优势,大力开展粮食等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2年全市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405万亩,平均亩节本增效40-50元,年均节本增效达1.28亿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

  四、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一是健全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2012年全市7个县市区已全部完成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共新建农技推广乡镇农技站、区域站84个,郎溪县、旌德县、绩溪县被列入全国农技推广体系示范县,全市农业公益性服务效能大大提升。二是大力推进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科技服务工作制度。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是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服务重要内容。为切实抓好该项工作,2012年全市共组织793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包村联户服务农户7930户,包村农技服务人员占在编在岗人员比例达80%以上。三是大力扶植发展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粮食生产经济合作组织。2012年,全市共扶植发展50亩以上种粮大户1059户,其中500亩以上种粮大户41户,1000亩以上种粮大户19户;扶持发展各类粮食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150多个,带动农户2万户以上。四是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强化农民培训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发挥科技增粮增收的重要途径。全市紧紧依托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以培养职业农民为目标,以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基层农技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涉农企业负责人等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2012年全市累计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463 场次,培训农民4.4万人次,散发各类技术资料 10.5万份,发放科技书籍 8万余份,为全面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全力开展抗灾救灾,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提供有效保障。我市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期间,经常遭遇冬季雪灾冻害、春季低温阴雨、夏季强台风、强降雨、洪涝灾害及高温热害、秋季寒露风等多种自然灾害,给全市粮食生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面对复杂多变自然气候条件,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应对,全力开展抗灾救灾工作,通过预先制定抗灾救灾预案,深入灾区调查,及时发布抗灾救灾生产技术意见,借助媒体广泛开展宣传,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奔赴灾区一线,指导恢复生产等措施,年均挽回粮食产量损失约10万吨以上,为全市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2018年8月14日 14:23
浏览量:0
收藏